真人圖書館——傾聽田野聲音,安身異地的生命書寫
【圖書館訊】114年4月23日的世界閱讀日,中正圖書館舉辦一場別具意義的《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對談分享會,化身為充滿生命故事的「真人圖書館」,延續2024年10月23日圖書館首次舉辦的全校新書聯合發表會,當日由於時間的限制,無法充分展現書中內容,藉由今日真人圖書館得以延伸對談。現場由本書主編高雅寧老師、出版者左岸文化的孫德齡編輯,以及書中篇章撰寫者、現任台灣樂斯屬文史扎根育成協會李盈萱秘書長,共同細說這本書從田野出發、歷經討論、成書出版及迴響的心路歷程。
高雅寧老師分享本書的起點始於她在教授「研究方法」課程時的初衷,期望能透過課程引導學生用十年的時間深入了解台北與新北巿的東南亞移工社群,從觀察、走訪到書寫,讓學生與移民工之間建立真實對話的橋樑。隨著教學與研究的深入,部分學生開始記錄自己的田野故事,在與出版社多次討論之後,才逐漸形成本書的雛型。
孫德齡編輯是民族系校友,有著豐富的田野調查編輯經驗,坦言「出版社有時候不得不扮演黑臉的角色」,面對真實的田野記錄,出版過程中必須反覆與作者溝通,斟酌哪些細節適合公開書寫,哪些內容需要斷捨離,但又要不減故事的真實與力量。這份「編輯的取捨」背後,是對書寫倫理與出版責任的堅持。
身為書中篇章作者之一,李盈萱秘書長分享如何從參加國際志⼯歷經千辛萬苦扺達「美斯樂」,泰北的⼀個⼩⼭城開始展開踏出天龍國舒適圈接觸田野工作的過程。在泰北⼭上看到當地的孩子學習「三字經」和聆聽台灣「三太子」的故事,感到非常震撼!因此「強迫」自己開始展開當地⽥野的行動。從最初的陌生不安到逐步在他鄉找到心靈安身之處,以親身經歷詮釋「異地安身」的深層意涵,「在泰北的第九年,故事多到絕對說不完,每次回溯也都會有太多情緒,有傷⼼、有失落,但我找到我在世界的位置,讓⽥野成為助⼒吧!」讓在場聽眾深受感動。
透過真人圖書館,聽眾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這部田野著作背後的艱辛與情感,特別令人欽佩的是,高老師在繁重教學之餘,仍能持續投入出版與研究,將教學現場轉化為學術成果,回饋學界與社會。正如高老師所期許:「透過田野的共鳴與對話,能開啟新手對田野工作的興趣與熱情。」這場真人圖書館不僅是一場關於書與人的對話,更是向田野精神與學術熱情的深度致敬。
未來,期待有更多這樣的平台,讓更多生命經驗得以被聽見、被理解,也期待能很快再次聽見高老師與田野研究者的深度分享。(攝影者:林易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