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館別:總圖二樓經典書房
簡 介: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過後,成為清帝國一省不過十年的臺灣,割讓給正崛起的東方帝國日本,成為殖民地。這個積極尋找自身民族的新興帝國,以它不同於西方帝國的殖民模式,既主張與沖繩、北海道、臺灣、朝鮮等邊陲同文同種,企圖同化,但同時又遲遲不承認邊陲之民為完整的「日本人」,這種既吸納又排除的差序式吸收(differential incorporation),使臺灣住民以殖民地為邊界,共同承受遭歧視的命運,意外使殖民空間成為民族空間,並在「成為日本人」的重重挫敗之中,激發出臺灣民族主義的想像與意識形態,在一九二○年代喊出「臺灣非是臺灣人的臺灣不可」。
本書作者吳叡人試圖回答,「做臺灣人」這個一開始不具政治意義的選擇,為何會出現在臺灣?多數為漢族裔的臺灣人,為何在漫長的反殖民鬥爭中,萌生的是福爾摩沙意識形態,不是回歸中國,而是自治、民族自決、現代性?作者不僅剖析日本帝國政治菁英同化論與反同化論的激辯,內地延長主義的延遲與落實,並以東方式殖民主義(oriental colonialism)命名,闡述臺灣民族主義起源的特殊條件。另一方面,本書以極大篇幅描繪,臺灣第一代知識人在以同化換取權利失敗後,繼而進行反同化的六三法撤廢論爭,並在一九二一至一九三四年展開漫長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轉向自治的呼求,作者極其精采地解讀林呈祿所撰寫的三份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文書,運動最終雖然宣告失敗,但臺灣特殊性與弱小民族的圖像開始浮現。
✩ 預約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