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奪性期刊,源自英文”predatory journal”一詞,由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圖書館研究員Jeffrey Beall提出,是開放取用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興起後出現的學術詐欺現象,指稱部分學術期刊出版商利用學者急於投稿的需要,以快速審稿作為號召,無專業審查機制卻假造相關資訊吸引投搞,藉以收取高額處理費而賺取利潤。掠奪性期刊所造成的低學術價值投稿不僅無法達成學術交流目的,還可能危害個人學術聲望,並浪費國家整體的學術資源。近來掠奪性期刊或研討會已引起國內外學術界及媒體的關注,呼籲研究者於投稿前多加留意,然因掠奪性期刊可能隨時變化且無法確切定義,以下提供相關資訊及簡易辨識工具供參:
海報取自「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網站
以上資料由政大圖書館推廣諮詢組蒐集整理,校內分機77066、E-mail:libnews@nc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