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 : 30位譯者x60篇譯作, 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

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 : 30位譯者x60篇譯作, 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
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 : 30位譯者x60篇譯作, 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

展示館別:總圖二樓經典書房

作       者:張綺容著

簡       介:
      一九五○年,戰後百廢待舉,臺灣島內通貨膨脹……
  風雲際會之中,一本綜合性雜誌在高雄煉油廠的辦公桌上誕生了。
  本書帶領我們重溫台灣第一本純翻譯雜誌:《拾穗》月刊,與那些工程師右手煉油、左手鍊字,為島上求知若渴的讀者譯介歐美新知,開啟世界之窗的故事。
  ● 領新的風潮、回應社會潮流
  《拾穗》內容包羅萬象,不僅刊出大師名作如吳爾芙、拜倫、川端康成,電影《教父》原著小說、《溫莎公爵回憶錄》,還有科學新知〈美國人對氫原子彈的恐怖病〉、〈蘭式速成攝影機〉等,此外出版單行本114種。
  同時,《拾穗》積極回應時局。當克難養雞風靡全台灣之際,特別增設「業餘談養雞」專欄,解答養雞的技術問題。一九五八年,更連載「西德聯邦總理——阿德諾傳」,譯者還接獲阿德諾回函致謝,見證了台德國際友誼。
  ● 培育譯者的搖籃
  《拾穗》公開徵求譯稿,並提供優渥稿酬:五千字以下,千字二十元,篇幅長者稿酬更高;對比當時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平均為一百至兩百元,吸引了眾多外部譯者投稿。這本月刊的譯者群,也從最初的中油員工,逐漸擴大到全臺知識分子,包括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政治受難者施明正、莎士比亞學者彭鏡禧、臺灣劇場推手姚一葦……
  《拾穗》日新月譯38年,在台灣出版史、文學藝術界、科學圈皆留下印記。那些從域外拾的穗,就這樣滋養了臺灣三代人的心靈。
作為油廠子弟,我小學時期就開始讀煉油廠同仁自辦刋物《拾穗》和《勵進》,……雖然《拾穗》的預設讀者不是我們,卻對我們晚輩產生潛移默化的啓蒙作用,我們長大之後才知道他們當年的創舉……。——王安琪,前台大外文系、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

✩ 預約本書 ✩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