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發現有越來越多資料庫都開始提供AI功能?歡迎使用看看~~
📣 圖書館學術資源探索系統(館藏查詢系統)的AI功能 請見 探索新境界:Primo Research Assistant 上線
🔺讓您用與AI提問的方式來探索電子資源 (不含實體書與視聽資料),基於五筆資料提供摘要答覆,與提供延伸關鍵字查詢結果 (可以使用中文提問)。
🔺查詢結果並非全部圖書館都有採購,若發現圖書館未採購該筆資料,可至google scholar搜尋看是否有開放取用資料可使用。
🔺對於資料查詢範圍有興趣者,可參考此頁面說明。
🔺英文文獻較其他語種文獻多,因此回答時比較容易看到英文文獻,若想限定查詢範圍為中文,可以在提問內容中指定為「請給我中文資料」。另外,在對話框下可以設定年代查詢範圍,與限縮查詢範圍是電子期刊文章或電子圖書,
🔺AI推薦的五篇資料並不代表最有相關性或引用次數最高。建議同時使用關鍵字查詢與自行判斷文章相關性的方式來找尋資料,可以藉由與AI互動來對研究問題有背景知識的認識與探索可使用的關鍵字。
📣 各資料庫的AI功能
1. Scopus AI :
請進入引文資料庫Scopus點選「Scopus AI」頁籤,即可使用自然語言提問(英文發問會比中文發問好),AI將根據Scopus資料庫收錄的2003年起高品質文獻的摘要內容提供英文回復答案,可以連結資料出處確認完整內容,同時可以知道此問題的「重點文章、關鍵作者、概念圖、可能的研究主題」以及其他可能的提問方向。詳情請見Scopus資料庫講習影片、Scopus AI介紹影片與廠商教學網站。
2. Statista:
請進入統計報告資料庫Statista點選「Research AI」頁籤,即可使用自然語言提問(英文發問會比中文發問好),AI將根據Statista資料庫收錄的統計資料與報告提供英文回復答案,可以連結資料出處確認完整內容,同時可以知道此問題其他可能的提問方向與可用資源。詳情請見Statista網頁介紹、Statista資料庫講習影片。
3. ProQuest Central:
查詢時會看到AI推薦的相關關鍵字,部分文章提供Research Assistant,由AI協助摘要重點、推薦相關資源/研究主題/重要觀念。請參考圖書館的簡報說明、ProQuest Research Assistant: FAQs。 **觀看ProQuest Central資料庫基本介紹影片
4. EBSCOhost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可以使用自然語言查詢,部分文獻提供AI insight功能快速提供摘要。請參考圖書館簡報說明、廠商影片說明、資料庫講習影片。
5. Scival:
需要註冊個人帳號後才能使用,可以分析研究者、研究機構、文獻資料集合的所屬研究主題,了解哪些研究主題較為熱門,AI會根據Scopus收錄此主題的文獻內容生成研究主題的說明摘要,有助於了解熱門研究主題的內涵與協助發想其他研究題目。請參考廠商說明頁面、圖書館簡報說明、行政端(查詢系所研究表現)教育訓練影片、研究者端(研究產出分析與熱門研究主題探索)教育訓練影片。
6. Writefull:
請先以政大Domain email(@nccu.edu.tw, @g.nccu.edu.tw, @mail2.nccu.tw)註冊帳密,並安裝插件,即能協助修訂英文學術文章、檢查是否有遺漏引文出處,並能使用Writefull X的AI產生英文標題、摘要與改寫等功能(請先註冊政大帳密後再登入使用)。請參考廠商簡介、Writefull教學影片。
7. DBpia韓文文獻資料庫:
查詢框旁有AI圖示,點選後可以使用AI寫作協助功能,部分文章有AI摘要與AI對話功能可協助閱讀文獻。請參考講習影片說明。
進入資料庫頁面後點選右上角「AI Search Assistant」,可使用AI問答功能。請參考資料庫講習影片(未介紹到AI功能)。
9. 法源法律網:
10. WEBPAT專利資料庫:
提供AI檢索功能。
您可以報名資料庫講習課程認識以上資料庫,或使用圖書館e學習網觀看影片自學~
也可以點選「迎接人工智慧世代」電子書展連結這些資料庫、閱讀延伸讀物,以及藉由「AI Can Do It Better? 資料庫擂台賽」自行檢測對於AI的認識!
📣 需要自行申請後才能使用的AI功能
JSTOR:請點選專門說明網頁了解AI查詢功能並自行申請試用【未測試過,請有興趣者自行測試】**觀看JSTOR資料庫基本介紹影片
🔺JSTOR屬於ITHAKA非營利組織,ITHAKA有彙整及比較多種發展中的AI工具,非常值得了解。
📣 有AI功能、然而AI功能須另外付費,請多利用資料庫現有功能
1. CNKI中國知網:請參考影片說明。可觀看講習影片了解AI以外的基礎功能。
2. 華藝線上圖書館:請參考影片說明。可觀看講習影片了解AI以外的基礎功能。
3. Science Direct:請參考Generative AI on ScienceDirect。可以使用Ask Science Direct AI功能以自然語言提問來查詢資料(可中文問中文回答、然而文獻為英文),針對實證研究可以進行研究設計得比較,可開啟Reading Assistant功能提問,讓AI輔助快速閱讀文章。
5. Westlaw法學資料庫:AI功能介紹,可觀看講習影片了解AI以外的基礎功能。
6. Web of Science引文資料庫:AI功能介紹,政大僅採購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可觀看講習影片了解AI以外的基礎功能。
7. WARC行銷資料庫:AI功能介紹, 可觀看講習影片了解AI以外的功能。
8. Turnitin原創性比對系統:觀看講習影片(學生版、教師版)、AI功能介紹 **市面上目前的AI檢測器皆有錯誤機率,一些學校避免誤判故不予訂購。
📣 建議了解資料庫、搜尋引擎和AI的特性及適合的用途,選擇最適合自己用途的查詢管道
圖書館的AI主題影片:基礎AI素養、撰寫報告的AI工具組合技
部分重點摘述如以下 (AI發展迅速,請注意影片錄製時間,課程簡報提供許多延伸閱讀)
🔸充分資訊+具體要求:越清楚自己的目的、獲得越多背景資訊,就能提供更多目前已知訊息和想法在指令內。具體要求可以是字數、文體風格、表格呈現方式等。
🔸追問:將複雜問題拆成小問題分開提問、轉換不同說法或觀點提問、請他忽略原本設定後重新提問、詢問他這麼回答的原因、挑戰他給的答案、請他進一步說明、請他正反面觀點並列、請他跳出框架思考。
🔸舉例:舉例說明自己想要的內容、或是請AI舉例說明。
🔸設定角色:說明自己或是AI扮演的角色、面對的情境、須完成的任務,有了更多上下文脈絡,就更能給出需要的資訊。
🔸避免在指令內有明顯偏見/偏好,這會影響AI生成的結果。可以請AI提供資料來源以利佐證。
🔸先確認AI有正確解讀自己提出的資訊,才請他做接下來的動作。一開始可以先給他自己熟悉的任務,才比較能判斷他是否有回答錯誤的地方。
🔸設定一個專門任務的對話串,在該對話串中可以用多個Prompt訓練出希望他翻譯、摘要等任務,之後就直接在對話串內提問。
🔸多方管道驗證資訊,從其他管道獲得不同資訊後可再與ChatGPT繼續互動。
學術用途AI小工具推薦
(撰寫報告的AI工具組合技、AI工具一把抓、AI研究助理-Deep Research 有簡單操作介紹)
1. 搜尋工具:Perplexity (可自行每個問題的查詢範圍,像是可以限定學術資料查詢範圍,工具評測或經驗分享類的資訊,則可以設定查詢範圍為社群媒體或影片, 能快速看到資料出處以查證資料正確性,有deep research功能試用 : 示範對話串 )、SearchGPT 、Felo
🔹 雖然這類AI工具可以查詢到即時的網路資料,且會提供資料來源出處,然而AI有可能劃錯重點,即使資料出處真的有提到某個概念、AI可能會解讀錯誤或是過度放大/縮小資料來源的意思,或可能會帶有一些偏見,建議可以點選資料出處查證原文真正的意思或語境脈絡。
2. 學術文獻探索 (文獻滾學球、先找到一篇關鍵文章後探索有相互引用關係的文章,可以超越原本關鍵字查詢的侷限,以視覺化方式呈現相關文章的年代和引用次數):Litmap、Connected papers、ResearchRabbit
🔹多數AI工具查詢到的學術文章來自Semantic Scholar、Open Alex這類開放取用文獻,並不涵蓋所有學科領域的期刊,也無法包含到所有書籍、統計、灰色文獻。許多資料仍須使用圖書館訂購的資料庫才能查到,或是因為資料未數位化公開於網路上成為訓練資料來源,而仍須要使用紙本。若要使用政府統計或是機構報告,建議直接查詢官方網站,會比詢問AI更快也更正確。
3. 學術功能綜整平台 (包含文獻查詢、文獻閱讀與寫作、產生引文格式等多種功能):
🔹SciSpace 可以使用自然語言提問探索文獻,文獻結果可以依照欄位並排序,會提供查詢結果部分文獻的摘要。同時可以上傳檔案讓AI協助閱讀、解釋文章,有AI協助寫作、改寫、偵測AI內容、產生引文格式的功能,新增功能為探索研究主題、將PDF檔轉成影片。e學習網已有錄影介紹。
🔹Elicit 可以使用自然語言提問探索文獻,文獻結果可以依照欄位並排序,會提供查詢結果部分文獻的摘要。可以上傳檔案讓AI協助閱讀、解釋文章,可以探索研究主題且deep research功能品質很不錯。 Deep Research示範對話串
🔹Paperguide 可以使用自然語言提問探索文獻,文獻結果可以依照欄位並排序,會提供查詢結果部分文獻的摘要。同時可以上傳檔案讓AI協助閱讀、解釋文章,有AI協助寫作、改寫、偵測AI內容、產生引文格式的功能。
🔹Paper Digest 資工領域為主,可以使用自然語言提問探索文獻,文獻結果可以依照欄位並排序,會提供查詢結果部分文獻的摘要,也有Deep Research功能。有AI協助寫作、改寫功能。
4. 文獻回顧:Undermind 相較上述查詢工具,Undermind會先詢問您的問題、幫您聚焦您的研究方向後再提供文獻搜尋結果,且會將文獻搜尋結果根據主題概念、時間順序列出,不過會花比較多時間產出報告,且免費版有使用次數限制 : 示範對話串
5. 文獻整理與視覺化:
🔹 Notebook LM 整理多種資料類型且可以與文獻對話的筆記
🔹 Gamma AI 可根據一段文字或一份文件快速生成簡報並可根據簡報文字生成搭配圖片 範例
除了以上列出的,還有更多寫作、視覺化、質量化資料分析、圖像繪製、簡報製作或逐字稿等AI工具,建議可以先上網查詢中英文的評測結果後再決定是否要註冊會員,以及先利用免費版測試效能後再決定是否付費。(如果想省錢,可以善用模型功能,工具類的免費次數較少)
建議可以嘗試使用GPT store內的生產力、寫作、研究類型GPT(使用前都可以直接詢問GPT該怎麼使用這個工具比較好),以及GPT canvas功能
🔹Canvas功能: 示範對話串
🔹Deep Research示範對話串 (只能看到結果報告,查詢過程展示請參考講習影片)
🔹GPT store: 體驗NCCU學術查詢小幫手(回答不一定正確!)
挑選AI工具時可以使用ROBOT測試:「可信度 Reliability (AI工具開發者是否值得信賴?願意揭露多少資訊?是否可能開發具偏見的工具?)、目標 Objective (AI工具開發者的動機與目的為何?是否會影響此工具的使用?)、偏誤 Bias (此AI工具可能造成什麼偏誤與倫理議題?)、來源 Owner (技術擁有者是公司、政府、學術單位或個人?是否會影響取用機會?)、類型 Type (這是什麼類型的工具?適合用在什麼場合?)」或是詢問自己以下問題:
🔹 為什麼我在這個場合、情境之下會想要使用AI輔助?使用AI會不會讓我減少學習成長的機會?我可以怎麼使用它讓我同時有好的使用成果又能在它輔助之下有更多學習?
🔹 這個AI工具背後的訓練資料是什麼?具有什麼功能?為什麼我使用它可以來完成我現在要進行的任務?
🔹這個AI工具會不會產生什麼偏見?我提供給它的資料會不會侵犯我或他人的隱私/著作權?我可以怎麼避免這些問題?
🔹 我在使用前具備哪些已知知識?這些知識是否足夠讓我能去檢驗AI生成答案?或是我可以有什麼方法/工具來交叉檢驗答案?
🔹請懷抱試驗精神:先用熟悉的領域知識來測試與檢驗AI生成結果,來了解這個AI工具的能與不能。同時使用其他資訊資源管道或是其他種AI工具,會不會有其他收穫?或是可能更快更正確?
研究/做報告流程中可能可以如何使用AI?
學習規劃:
🔺可以請AI提供時間規劃、小組分工、進度掌控、學術寫作風格與格式等的建議,或是請AI扮演老師改自己的報告、論文,可以先蒐集老師的評分標準或優秀的報告/論文寫作標準來請AI以此標準修訂自己的作業,並從中學習需要改進的地方。
腦力激盪、探索主題、發想與聚焦論文題目:
🔺AI有助於提供基本格式和建議,並協助釐清思路和檢視自己想法中的缺口,已知知識越多則越能提供豐富的指令內容,而能挑戰AI給的答案、和AI共同創造出更好的成果。
🔺論文或報告題目往往來自「特殊的生活經驗或社會觀察」、「結合不同領域/熱門與冷門的知識」,題目應有亮點、可操作且是自己感興趣又能解答以往文獻中的缺口。自己可能可以從生活經驗或期刊閱讀過程中有初步觀察,AI藉由大量訓練資料的基礎能提供補充資訊,然而無法取代自行閱讀與思考的過程。
🔺AI可以在自我懷疑題目時提供鼓勵與肯定,有助於展開下筆開始寫的第一步。
資料查詢:
🔺若有使用AI工具協助查詢文獻,請檢查此AI工具的查詢範圍(像是Scopus AI的查詢範圍是2003年起被收錄於Scopus資料庫的文獻、以英文為主),由於許多文獻仍須付費訂購資料庫才能取得,AI工具查詢範圍並不代表所有文獻資料,建議要同時使用多種查詢管道以獲得更全面的資料。
🔺若使用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提供文獻,請務必複製該篇文章篇名等用google scholar或資料庫查證該篇文章是否確實存在。
🔺即使AI可以提供真正存在的文獻,也未必是品質最佳或與查詢問題最相符的文獻,且通常查詢結果數量有限。建議使用具有排序或篩選功能的AI學術查詢工具,並利用查詢結果當成查詢起點,利用AI提供的結果中出現的關鍵字至一搬資料庫查詢更多文章、或是以AI提供的文章用文獻滾雪球的方式探索更多篇相關文章。
🔺若已知該AI工具的訓練資料中缺乏某語言、某文化、某年代的資料,則不用太相信它在這些面向的答案。事實性資料或醫療、法律、財務等高風險決策建議都要再三查證或直接使用其他可信資料來源。
🔺可以請AI推薦查詢的資料庫與檢索關鍵字。
資料閱讀、摘要、書目管理:
🔺請勿下載學校訂購資料庫的文章上傳至其他平台(除非該篇文章註明為open access),使用各種AI工具前請先檢視其對於隱私權與著作權的說明,避免不小心洩漏自己的隱私或有侵犯他人著作權的情況發生。
🔺AI可以協助解釋看不懂的名詞,然而想要深入了解此名詞或概念,建議要再去看其他學術資源。
🔺AI可以輔助快速瞭解這篇文章內有沒有自己想要使用的觀點,適合在自己已有報告或論文大綱、清楚每個段落需要什麼資訊時,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獻的狀況。
🔺AI摘要有其侷限,多數AI工具有輸入字數的上限(在一定字數內的摘要能力較佳),翻譯與摘要以小段進行的品質會比較好,避免將AI翻譯與摘要的文字直接複製貼上變成作業或論文內容。
🔺可以請AI進行正確的「摘要、改寫、引用」教學,許多AI學術小工具可以幫忙產生基本的引文格式,然而還是需要自己檢查。
🔺正確的AI引用格式該怎麼列?請參考Wayne State大學圖書館的說明,以及參考APA、MLA、Chicago的AI引文格式規定 (多數學術出版社不承認AI可以擔任作者,因為AI不能為寫出來的內容負責,建議AI生成內容要自行檢查出處,不要輕易當成AI的話來引用)。若要投稿,通常會在Methods或Acknowledgement的部分標示。通常會說明自己的使用方式,並保證有經過人工檢視編修、並會由人類負起作者的責任,若是在研究方法的環節使用AI,需要注意可重製性,AI每次生成的答案都不同、會導致未來的人難以用相同prompt複製相同結果。
研究方法引導、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方法的具體設計環節,論文跟期刊還是比較值得參考。但是AI可以在研究方法設計卡關時提供建議,或是在prompt內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書籍內提到的執行時注意事項,請AI幫忙檢查自己的研究設計環節是否有可以改進之處。
🔺現已有AI工具可以幫忙將訪談錄音做逐字稿,且也有一些使用AI分析文本、逐字稿、問卷或其他研究資料的工具或code,可以自行上網查詢相關經驗分享。使用時請注意資料可能會外洩的風險。
🔺論文的資料分析階段,會與自己的研究問題、文獻回顧做對照。因此避免直接使用AI分析的資料結果而缺乏與自己論文前文內容的呼應。
撰寫、編修、翻譯:
🔺可以給AI優質寫作或翻譯的評分標準,請他幫忙修改並說明修改理由。
🔺請避免直接使用AI生成文字,目前AI生成的中文不太通順,不論中英文都可以看到一些AI的慣用語、語氣、結構 (可能跟訓練資料有關)。
🔺不論是讓AI撰寫或翻譯,建議還是要由專家來協助檢核!
🔺作者最終要負起此篇文章的責任,不能將錯誤歸咎於AI。
警語:
🔺目前使用者無法讓AI完全沒有幻覺,AI基於機率產生結果,他不知道他正在出錯。
🔺可以請AI提供正確出處、請他自我檢查,或直接提出挑戰、提供正確資料,來降低他的錯誤。
🔺使用者需要自行警覺,隨時以批判性思考來驗證。就像我們聽演講如果聽到講者不小心口誤,也會注意到並自行去查證正確資訊。我們越熟悉的知識會越容易意識到有錯誤,因此還是需要持續從其他管道獲得正確可信知識,不能過度仰賴AI而喪失判斷能力。
🔺有些資料如果已知在何處可以找到正確事實資料(例如:至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能快速獲得正確統計資料),就不用在這種時候硬要使用AI ,不然可能會耗費更多時間在驗證與查核。整理書目引用格式或是有正確答案的工作,建議都還是AI輔助、人工為主。
🔺AI的訓練資料來源會影響回答品質,可以先想想AI工具是否能取得你所需資料的訓練資料?(如果是要付費取得的資料,AI大概率不能使用)
🔺即使是自行獲得正確事實資料,請AI幫忙基於正確資料生成表格或是進行翻譯,也絕對要再次檢查,因為AI可能在整理或翻譯過程中會出錯。
🔺可參考GPT回答了解如何查證AI資訊: 對話串1、對話串2
🔺請參考SIFT的作法和CRAAP檢測方式 (適用於所有的資訊驗證)
請參考 國立政治大學生成式人工智慧運用簡要原則,務必先與課堂老師或指導老師確認您的使用方式(可參考下表),並隨時留下自己如何使用AI的紀錄以利未來可佐證報告或論文中哪些觀點出自AI或自己。
** 推薦觀看此線上演講瞭解完整的AI學術倫理議題 **
推薦延伸閱讀資料(e學習網講義內有更多)
圖書館推廣諮詢組 libnews@nccu.edu.tw | 2025年4月29日 (持續更新)